当前位置:首页 >  看中国  >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历史考证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0-12-02 09:41:57

周振成 王法旺

距今一千多年的宋辽时期,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信安淤口关共称为宋辽边界的三关。抗辽名将杨六郎,自宋咸平二年(999年)戍守边关,到宋大中祥符(1014年)去世,在三关奋战了十六年。他用毕生的精力和辉煌的业绩保卫了边关的安宁,保卫了北宋的疆土和边关人民的生命财产。杨六郎成为了边关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守护神”,深受边关人民的仰慕和爱戴。

据《宋史》和清朝乾隆二十七年《任丘县志》记载:在北宋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杨六郎曾任鄚州刺史,后又被加封为鄚州团练使。

首先讲杨六郎如何任鄚州刺史。

杨六郎原名杨延朗,后又改名杨延昭,生于958年,1014年卒世,北宋名将。杨延昭自幼跟随父亲杨(业)令公守卫宋辽边界。

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就把他看做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为杨六郎。曾有诗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唐有虎狼将,宋有杨延昭。

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即公元986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二州。时年29岁的杨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战死,于是便担负起河北沿边抗辽的重任。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辽军骚扰宋国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州城内,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攻城又很急,合围攻城数日。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督军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杨延昭急忙带领城中的所有丁壮登城,每人发给兵甲器械,使之守护城墙。正值天气十分寒冷,全城军民取水泼洒城墙,天冷水全冻成了坚冰,坚硬光滑,辽军不能爬上来,于是瓦解退去。宋军缴获敌人丢下的兵器很多,杨延昭以战功擢升任鄚州刺史。

咸平四年(1001年)冬,辽军再次南下入侵宋境,杨延昭把精兵埋伏在羊山一侧。辽军在羊山从北面进攻,延昭乘敌不备,袭击辽军,边战边退,退到西山,宋军伏兵发起攻击,辽军大败。宋军俘虏辽军将领,用匣子装着辽将的首级,上报朝廷。杨延昭加封为鄚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一起受命。宋真宗对在场的大臣们说:“杨延昭有父风,深可嘉也。”

宋真宗将杨六郎的军队扩充到上万人,并指示,如果辽国的骑兵入侵,就屯兵于静安军的东边。宋真宗对宰相说,杨嗣与杨延昭一起同在遥远的外地任职,以忠心、勇猛、亲身效命国家,朝廷中妒忌他们的人众多,我尽力为他们庇护。并谕旨杨六郎把守三关,守卫宋国北部边疆。杨六郎从此开始了把守三关口的战斗历程。

一、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和团练使期间,北宋鄚州管辖任丘、长丰、莫县三县,北宋,宋真宗时期,杨六郎镇守三关口: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淤口关,三口是:张青口、赵北口、王口,要是把守住这几个关口,辽军想进攻中原就会非常困难。因此,这三关口是抗击辽兵的重要防线,是保护大宋疆土不受外敌的侵犯,保护边境人民的安宁和幸福的重要门户。

注:❶瓦桥关:于五代初设置,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复瓦桥关,置“雄州”。益津关设置“霸州”取“雄霸北方”之意。成为宋朝防辽的北部防线。

❷益津关:始建于唐朝中期,唐“安史之乱”平定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再度南侵而设此关。因汉朝时此地建置过益津县,在益津县南去中原的渡口之北建此关,故名“益津关”。

❸淤口关:是宋朝杨六郎镇守三关最东部一关,据史料记载,淤口关建于唐“安史之乱”之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建立的,是阻止辽国南侵的三关防线之一。

二、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和团练使期间,曾在保定屯兵,(即现在的文安县新镇),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土城,《宋史》和明万历四十一年保定县志记载,在保定县即(现在的文安县新镇)屯兵守边。他修建了保定县城,据《宋史》和明万历四十一年保定县志记载:“旧城,宋团练使杨延朗所筑,周六里,竒六十九步,高三丈、宽二丈,池道玉带河水环其外”,并在西北边的将台练兵,即现在的武将台村(现属霸州市管辖)。并派出家将去古北口盗取杨令公的尸骨,并建起了一座桃花寨、(父没寨),据明万历保定县志记载:父没寨即现在的霸州市寨上村,与武将台村相邻。

在新镇的西北部操练兵马,留下了武将台,寨上村,六郎堤等众多历史遗迹。

杨六郎把守边关期间,修建了一条六郎堤,堤段全长6207丈。

注:❶据清康熙《顺天府志》记载,杨延昭筑六郎堤,在霸州西南,西起雄县齐家埝,东至霸州老堤村,长1862丈。清高宗乾隆皇帝,大学士刘墉都曾到此视察。

❷道光戊戌年刊新城县旧志记载:六郎堤,大清河由县南西合紫泉南流为白沟又南自雄县瓦济桥,复折而东仍历县东南介入霸州境,河北有长堤一道,自雄县祁岗、韩庄,陈家柳等村东接霸州,旧传为六郎堤。宋杨延昭在边防驻守,为杨六郎堤驻守瓦桥关、益津关时所筑。

❸民国二十三年霸县新志记载,六郎堤西起新城县齐家埝,终点是霸县老堤。仅霸县境内全长为2160丈,高度是七尺,宽度顶八尺,底宽三丈五尺,坡度内二尺外一五尺,容水量是40尺。

三、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期间,奉宋真宗的密旨,秘密修建了三关一线能打能防的地下战道。自公元1000年,杨延昭打胜了遂城之战和羊山之战之后,被宋真宗封为鄚州刺史,并加封鄚州团练使,而后宋真宗来到了大名府,召见杨六郎。杨延昭从三关驰马而来。宋真宗在大臣们面前说:杨延昭有父风,深可嘉也。也就是说杨六郎,有杨令公的风骨,值得大力宣扬和表彰,而后宋真宗屏退了大臣们,秘密和杨六郎谈论扼守边关之事。并指示杨六郎可以开挖战道,据:《杨氏家谱》中记载:“杨六郎家住鄚州修德堂,奉上谕密修边关地下战沟”,而在明万历四十一年《保定县志》的记载,在保定的东关就有“六郎洞”的记载。这是杨六郎修建地下战道的两处可靠记载。

其余在历代县志中还有多处记载。在雄县祁岗村已经发现并开发了30多米的地道。当年河北电视台记者曾在地道中录像拍摄了纪录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现在孤庄头村、双堂村也发现了同样的地道,在霸州城内也有同样的地道,而后在永清县内也发现了结构相同的地道。这些地道大概都是当年在宋辽边境上,杨六郎指挥边境军民所建筑的地下防御设施。

雄州瓦桥关地道长二百多米。据宋史专家鉴定,这些地道中使用的老砖,都是宋代的砖型。地道内结构相当复杂,有藏兵洞、休息厅、军械库,有迷魂洞、瞭望眼,有掩体、翻板、灯台,这些具有很完善军事价值的设施,既有对敌人进行瞭望、窃听、防御等军事功能,又可以对敌人随时展开进攻,堪称地下长城。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清先生,在考察永清县宋辽古战道后激动不已,即席赋诗,其中两句是:万里长城与战道,地上地下两奇观。现在雄县已将古战道建成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考察。

注:❶嘉靖二十七年《霸州志》引马洞:杨延朗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潜以出师多获隽焉。

❷万历四十一年《保定县志》:六郎洞市传在东关今遗其虏。

❸康熙十二年《保定县志》:六郎洞在东关,古传通数十里今失其虏。

❹康熙《顺天府志》:引马洞,杨延朗所治,虏至,潜失,多获。

❺光绪三十一年《雄县乡土志》载:“雄州城中圆通阁山门前有一井,古老相传霸州城内亦有井,与此穴相通,宋初两城守将计军事,遣使与穴中往还,外人不知也……”

❻民国《雄县新志》载:“八角井在城内圆通阁前,口径尺许,瓷石八片,铁束其外,投瓦石其中,水声铮然良久。经年浚井,见东有隧道数十步,即以木架撑之,壁间置铁灯盏。”

❼民国《新镇县志》载:新镇土城为团练使杨延昭所筑,东一里有地洞数十里。

❽明朝“蒋一奎”的《长安客话》载:“霸州,故唐益津关也……杨延昭修葺以控扼契丹……沿城有七十余井,亦延朗所凿,谓之护城井,隆冬浇水灌城,虏不敢迫。”

四、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朝廷论功,杨延昭功升鄚州防御使。同年经宰相寇准推举,任保州知州兼延边都巡检使,不久,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成为高阳关最高军事长官,统兵数万,北方抗辽前沿的总帅。宋史记载:杨延昭、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号令严明。功推余下,在边关16余年,契丹惮之。从澶渊之盟之后的九年间杨延昭受投降派的压制,他那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这位威震敌国的北宋名将,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壮志难酬,满怀忧愤地死在了边防线上,卒年仅57岁。

注:❶《宋史》说:“(他)骁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

❷《续资治通鉴长篇》称其“与士卒同甘苦,寒不冒絮,暑不执盖”。因为杨延昭不搞特殊化,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朴实近人的作风,所以深孚众望,部众真心拥戴。

五、以杨家将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文化。2017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雄安新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同时大力倡导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县市关于杨家将的历史遗迹很多,如雄安新区雄县、霸州、永清的古地道,容城的晾马台、鄚州的修德堂、保定县土城、双堂的六郎堤、祁岗的祁家桥、霸州的寨上村、武将台村等,都可以作为历史遗迹进行发掘、建设和发展。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英名万古流芳。杨家将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视死如归的牺牲奉献精神,薪火相传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追求和谐统一的不屈意志,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所写的“忠”字,渗透中华民族的血脉,为后人代代敬仰。

注:本文参考文献、书籍《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嘉靖雄乘》(明)、《嘉靖霸州志》(明)、《万历保定县志》(明)、《长安客话》(明)、《康熙顺天府志》(清)、《乾隆任丘县志》(清)、《雄县乡土志》(清)、《道光新城县旧志》(清)、《雄县新志》(民国)、《霸县新志》(民国)、《新镇县志》(民国)、《杨家将家谱》《杨家将诠真》《瓦桥关》《雄安故事》《千年雄州、雄州福地》《霸州文化旅游概览》

作者简介

周振成

原雄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包装报保定记者站站长,现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会员、《雄县志》主编等。

王法旺

现任河南省豫东调唐派艺术研究院顾问、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委员、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民俗专业委员会委员、白洋淀文化发展研究会理事、白洋淀历史文化研究院民俗文化研究员、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雄安新区雄县双堂宋辽古战道保护员、雄县著名文化学者等。

相关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