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1-07-21 15:03:53
刘永华
鲜血浸染的八一军旗永远铭刻这样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从诞生到撤编,铁道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铁路建设,英勇奋战35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人民崇高敬意和深情的怀念。
铁道兵的成立
1948年7月5日,在哈尔滨极乐寺举行的大会上,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活跃在东北地区的护路军为基础,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并由各铁路局抽调120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铁路职工随军,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东北铁路抢修工程局);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罗荣桓(1902年11月—1963年12月,湖南衡山人,元帅)作了报告,苏进(1907年7月—1992年2月,河南郾城人,少将,铁道兵早期领导人)宣布了关于铁道纵队编制序列及干部配备的命令。任命黄逸峰(1906年—1988年,江苏东台人)担任铁道纵队司令(东北铁路抢修工程局局长),苏进为副司令兼参谋长(东北铁路抢修工程局第一副局长),下辖第1、2、3、4支队,总兵力1.9万人,受东北军区和东北交通委双重领导。黄逸峰自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担任铁道纵队司令,是铁道兵队伍首任领导人。后改称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1904年—1974年,湖南麻城人)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下辖第1、2、3、4支队和一个装甲列车纵队。后整编为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30517人。滕代远自1949年5月至1954年2月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195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王震(1908年—1993年,湖南浏阳人,上将)为铁道兵司令员、政治委员。铁道兵领导机关(兵部)正式在北京成立,以兵团机关为基础扩编为铁道兵司、政、工、后、干诸机关,部队编制10个师、1个独立团,1所学校等,兵力10万人。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海空军帮助下,集结重兵向南满地区大举进攻,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占领四平后,沿中长铁路北犯。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央“变阵地战为运动战”的精神,决定放弃长春、吉林,撤至松花江以北。为掩护解放军撤退,苏进奉命率领护路军,构筑工事、炸毁了松花江大桥,以阻止敌人过江。
1946年6月26日,苏进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司令,并接上级命令,对中长铁路实行军事管制。1946年12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下辖7个步兵团、1个回民支队、1个装甲列车大队,兵力达8546人,分布在东、西、北满的5000公里铁路线上,各团以营、连为单位,分别驻防在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地区,防范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保障铁路军事运输安全,支援前线作战后方恢复生产。之后,配合铁路职工抢修陶赖昭大桥,将中长铁路和哈长铁路双轨连接,有效地支援东北战场人员转运和物资保障。
1949年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成立,中心任务从局部战场转向全国正面战场,主要是全国铁路的抢修抢建。武昌至广州铁路全长1095公里,1949年白崇禧部队溃败时,炸毁大小桥梁50余座,使该线路受到严重破坏。白崇禧断言:“粤汉、湘桂两线3年内无法修复。”然而,铁道兵团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在友军和铁路职工的配合下,使一段又一段线路很快恢复通车。1949年12月28日,粤汉铁路全线通车。随后,铁道兵团抢修抢建陇海西段、平汉线北线、北同蒲等铁路干线,为解放军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铁路运输保障,创造了“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铁道兵精神。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敌军被赶到清川江以南,可朝鲜北部铁路遭到严重破坏,仅有107公里能勉强维持通车,为了战争的需要,铁道兵团奉命即刻入朝。1950年11月6日,铁道兵团1师自安东入朝;1951年2月15日铁道兵团3师自辑安入朝;1951年4月19日,铁道兵团2师自安东入朝。1951年6月20日,以入朝作战的直属桥梁团为主组建铁道兵团4师。1952年12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统辖包括已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5、6、7、8、9、10、11铁道工程师,约2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对志愿军来说是一场交战双方各项条件对比极为悬殊、极为艰难、极不对称的战争。战争的残酷程度远超人的想象。在几番交战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坦诚:“战士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打,三怕负伤抬不下来。”美军也摸清了志愿军“礼拜攻势”。双方都认识到,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是后勤保障。而我们唯一的铁路畅通成为重中之重。
1949年4月19日,铁道兵团2师接到命令:抢修抢建安东鸭绿江口便桥。便桥跨越江中两岛,需修3座桥梁,全长846米,便线全长9150米。二师投入全部兵力,昼夜轮流作业,克服每天两次涨潮和敌机骚扰造成的困难,历时19天建成通车。
1951年8月到1952年6月,美军集中空中优势,用大量飞机对铁路干线及交通枢纽,实施了“绞杀战”,妄图切断我后勤运输,窒息我作战力量。朝鲜北部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是贯通东西南北的枢纽。1951年9月开始,敌机集中对此进行了毁灭性轰炸,投掷大量炸弹,给抢修部队造成重大伤亡,9月共炸坏线路690多处次,相当于前10个月破坏量的1.3倍,10月炸坏线路1240多处次,为9月份的1.8倍。敌军失败后,又改为集中“炸两头”,铁道兵团随机应变,掌握主动积极抢建迂回复线、便线。“炸两头”不奏效,敌人又改为集中“炸一头”,倾全力轰炸封锁后方铁路通道,一些重要地段和桥梁变成了轰炸破坏的目标。铁道兵团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险,用血肉之躯,修了炸,炸了修。许多次刚通车,又被炸断,那就再修,反反复复,毫不放松,决不气馁,确保铁路畅通,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展现出让对手肃然起敬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据统计,从1950年12月初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签字,铁道兵团共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便线便桥127.79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3公里,隧道122座,车站3648处次,通信线路20994公里,新建铁路212.86公里,使铁路通车里程由1950年底的107公里,延长到1382公里,线路质量不断提高,行车速度由原来的每小时5公里,提高到每小时15公里。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1952年5月底,美军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发出哀叹:“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努力……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人间奇迹。”
铁道兵团在近4年抗美援朝作战中,共有1336人牺牲,2989人光荣负伤,创建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涌现出大批立有战功的英雄模范单位个人,荣立集体功的单位202个,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的官兵1.21万人。其中,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就是杰出代表。杨连第(1919年—1952年),中共党员,天津北仓镇人,铁道兵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连副连长,生前曾荣获“登高英雄”“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抢修中,被敌人投下的定时炸弹爆炸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1952年6月4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发布通令,追认杨连第同志为“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并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颁布政令,追授杨连第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各一枚。杨连第成为中朝两国人民的英雄。
1955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九工程师返回祖国,至此,入朝作战的铁道部队胜利完成了党和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