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  

张凤和:红心向党谱华章

来源:廊坊传媒网时间:2021-03-12 10:16:12

记者 马越 通讯员 李百万

1948年2月出生的张凤和,现任香河县老干部局第一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心里,把党比作母亲,把报党恩铭记在心。不论他参军入伍、入党提干,还是转业到地方,他都履行承诺,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 如今,已步入暮年的张凤和赶上了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党员激情,做好每一件平凡小事。

从小立志报党恩

张凤和出生于香河县一个贫困家庭,其父在解放战争营口战役中光荣牺牲。张凤和与母亲、姐姐三人相依为命人,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日子。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得改嫁他人。 失去劳动能力的祖父母把年仅八岁的姐姐送给天津宝坻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张凤和也成为一名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饥一顿、饱一顿,过上了流浪生活。 解放了,天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贫困、度粮荒。在危难之际,香河县刘宋公社吴庄村成立了光荣院,主要收容那些无依无靠的烈士子女,张凤和与姐姐属于收容对象。他姐姐也解除了童养媳的关系。 光荣院成立后,公社党委、政府给光荣院拨了十几亩田地,种粮种菜,保障自给自足,每人每月发给六元钱零花钱,免费供孩子们上学。每逢节假日,公社党委、政府派人带着礼品慰问,嘘寒问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有了光荣院这个稳定的家,有了温暖幸福的生活,此时的张凤和真正感觉到,这一切都是党给的。张凤和决心铭记党的恩情,长大后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党工作,报答党恩。

苦练兵保家卫国

1963年,年仅15岁的张凤和,恰好赶上北京公安总队和东海舰队来公社征兵。公社武装部、特派员考虑张凤和既是烈士子女,又是孤儿,经与部队征兵领导协商,张凤和穿上了水兵军装,成为一名水兵。新兵训练结束后,张凤和被调到有名的“海上英雄舰艇”。舰艇在海军作战技术方面,是一项具有高端科枝内涵的,涉及到天文、地文、三角、几何、代数等多方面军事技术。这些对于还是娃娃兵的张凤和来说,无疑是天大的难题。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张凤和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认真学、刻苦钻,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部队的领导就像家长一样,在政治教育上入情入理,在军事上克服难题,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张凤和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他不但掌握了过硬的军事技术,而且他先后入了团、入了党。更可喜的是,还被提升为多种用途、现代化、高速度的舰艇艇长,成为一名军事技术过硬的优秀指挥员。 1970年,全军各大军区陆海空三军大演习,张凤和所在的舰艇在比赛和保障中成绩突出,经上级批准,给予“海上英雄舰艇”荣誉称号,荣记集体三等功。

转岗尽职余热也生辉

l982年,张凤和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他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警察,唯有把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整个社会,才能报答党对自己的培养教育。 在基层派出所工作时,他每天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日常工作中,他利用广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撰写几十万字的宣传材料,发给群众。调解和处理各类案件500多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0多起。 在看守所当看守员时,他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改造和挽救的方针政策,认真做好犯人的改造工作。他逢人便讲:对待犯人就像老师对待学生,医生对待病人,父母对待儿女一样,面对面地对犯人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让犯人从心底认罪服法,争取立功赎罪,得到宽大处理。 时间如水,岁月如梭。2008年,张凤和退休了。他担任香河县老干部局第六党支部书记(因身体原因,中断一时期,2018年又担任该局第一党支部书记)、行业监督员。很多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干这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张凤和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要充分运用最有价值的时间,珍惜每时每刻,才能尽最大努力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一些工作。 香河县老干部局第六党支部当时有党员80多人,居住地遍布整个县城。张凤和每个月要给每人送一份《老年世界》,在送刊物过程中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党员张华云的丈夫,是参加抗日的离休老干部,按照中央有关方面规定,对离休的老干部,每人每月补助600元护理费,但张华云丈夫的待遇尚未落实。张凤和及时向主管局长报告并积极解决问题,补发了3600元。张凤和不辞辛劳地为他人解决很多问题,枚不胜举。

相关新闻更多>>